佛教徒主要的兩件事:第一件是慈悲心,第二件是成佛的信心。

我們要談慈悲的方式,並不是神的一種力量,也不認為慈悲是只有佛才具備的特性,要瞭解慈悲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特質,然而慈悲常被佛教徒忽略。

或許是因空性非常的風尚,所以慈悲的聲望就越來越低;

談到空性會令人很愉快,但談到慈悲就令人感覺有很大的責任感。

每一個人都談自己的權利是什麼,身為被自由寵壞的現代人,我們經常談言論自由、出版自由及各種自由;我們談了很多的權利,卻很少人談到自己的責任,這就是人道漸衰落的原因。

尤其在佛教圈內不只是把慈悲給忘了,事實上,一直沒把慈悲好好地修行過。也許我們在修各種的觀,但修行的目的都是希望自己能成佛或是得到什麼成就,所以這基本上就缺乏慈悲在裡面。

也許我們修各種儀軌,作各種儀式或修無上瑜伽法,同時也領受了一些灌頂;但是對於眾生有沒有這種責任呢?似乎真正能慈悲眾生的人是很少的。就算在一般的世間生活,這種想法也是非常不合邏輯的。

舉例來說:有五個人坐一船,當時風雨很大而且在很大的海洋中,各種各樣的災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,船就要沉沒了,而且船很小,十隻腳都覺得不夠放。

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只想到自己,只想救自己,即使四人中有一個被風浪沖走,你可能也不會在乎,沒有認識到要五個人平衡才能渡過海洋,五個人須互相扶持。

其實,這時你們需要十隻臂膀,而不是只靠兩隻臂膀。我們自我中心觀念太強,因此缺乏慈悲的觀念,就算有這種觀念,也會因自我中心觀念太強,而壓抑了慈悲心。

如果希望在不快樂的人身上得到快樂,那是一件愚蠢的事;因為每一個人自己的快樂是依靠著別人的快樂,所以從這種角度來看慈悲是重要的。

從另一方面來說,佛教是談空性,為了要成佛,必須要證得空性。教導空性有很多種方法,有的說是禪,或是大手印、大圓滿。我知道很多人都希望成佛,成佛後休息一下,再回來度苦難的眾生。

但是在我的觀念裡,如果沒有慈悲的觀念,而要談空性,是不可能的事。把空性放在慈悲之前是錯誤的,但如果把慈悲放在空性之前就對了。

其實慈悲和空性是同時產生的,我要告訴你們,為什麼慈悲對於證悟空性來說是很重要的?一般人很少去仔細思考過。我們沒有仔細去思考的原因,可能是因為看了太多的中觀、般若這方面的書,在那些書裡都講到修行空性有許多方法。

那為什麼我要強調慈悲對認識空性是重要的?因為慈悲是唯一能帶來平等的方法,而平等就是空性最重要的本性和精華。

你一定很清楚,所謂證悟到空性,並不是把這世界所有美的東西都去除掉,或把所有的目標或客體都除掉;如果想這樣做,必定永遠都無法成功,因為每一次當你試著去消除一個現象的時候,這個消除現象的意願,本身就是另一個現象。

空性並不是去空那個“空”的情形,我們所談的並不是一個杯子裡有沒有水,也不談二邊的那種狀況;所謂那種不存在的極端的現象,是一個很有彈性的狀況,是一種潛力,是一個被所有現象所共同分享的一個特質。

一個現象對某些眾生而言是美的,可是另外一些眾生可以觀察它是醜的;而同樣這個現象它的本質並不因一個人看它是醜而減少,另一個人看它是美而增加,現象保持它原來的樣子,不受任何的干擾。

你可以對一個現象放上千個不同的標籤或作各種不同的分別,但現象本身並不因此而改變,而所有的現象都有同樣的這種特性,能瞭解這點就是了解了“空”,空掉你自己的捏造,而不是什麼東西變成空了。

---《宗薩欽哲仁波切》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宗薩欽哲仁波切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極簡集 的頭像
    極簡集

    極簡。集

    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