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身心WiKi (1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但願修行就是我的藥,禪修就是我的營養品。
面對生命的極限時,人永遠是孤獨的,而他必須覺知到這份孤獨。
一個乞丐甚至一天都無法吃到一餐,那種飢餓感,只有自己知道,那是孤獨。
一個媽媽失去孩子的悲傷,只有自己知道,那是孤獨。
佛陀修苦行,那種極端,只有自己知道,成佛之道的難行,當佛陀覺悟後,唯我獨醒,那是孤獨。

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解脫,當我們說從輪迴中解脫,並不是指一種更好的生活。而當我們談論成佛,我也不認為是指成為一個更好的人。因為,成為一個更好的人,得到提升,是非常世俗的,懷著這樣的目的——希望變得更健康、更富有等等——是非常世俗的。所以,當我們說到要獲得解脫,那是指超越所有的這些幻相,完全的幻相。而你,應該真正地深入去思維,自己真的想要那樣的解脫嗎?甚至我自己,在成為一個佛法修行人四十年之後,仍然有時候會懷疑,自己是否真的在尋找這樣的一種解脫。

很多時候,我們只是在尋找一種更好的生活而已。而為了一個更好的生活,最好先有一個不怎麼好的生活。

基本上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需要存在缺陷才行——為了享受手提電腦升級的快感,電腦必須是存在不足而需要被升級的,這就是缺陷。而想要享受一部精彩的懸疑偵探片,最好是不知道其結局,起碼在一開始的時候不要知道。然後你才會看到一個意外的結局,這樣才會覺得精彩,這就是你去看懸疑片的目的。

當我們談到解脫,那就意味著完全沒有了這些——沒有為你的生活升級的快感,因為遍智,所以你了知一切: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因此驚喜不再。 那麼你是否真的想要得到這種解脫呢,這是你應該真的去考慮並深思的。因為,我們很多所謂的修行者、佛教徒、靈性追求者,我們也許在修禪定、修出離,但事實上與此同時,內心的深處我們卻是在尋找一個更好的生活。

如果那是你的目的,如果你的目的只是有一個更好的生活,嗯……那麼我會說佛法是最差勁的方法。所有其他的方法都比佛法好得多:資訊科技,各種教育體系,政治等等都遠遠比這好。所以應該去思維的是,你是否真的想要解脫。“解脫”一詞,在藏語裡面是“塔巴”,解脫就像是:你原來被各種束縛所限制著,當你獲得解脫,就解開了、解放了,大多數時候。如果你不仔細觀察,雖然我們嘴上在說:“我希望解脫,我希望成佛”,其實我們仍然執著於那些束縛我們的繩索。

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如果你鍛煉身體的話,身體就會變得更健康、更強壯、更受你的控制;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心。諷刺的是,世上充滿了健身中心,而我們真正需要的卻是心的健美。

心的訓練很必要,因為心是“自我”的基礎,沒有受過訓練的心,會讓你陷入各種紊亂中,因為這樣的心容易被激怒、容易起伏、容易受外境影響、容易受操縱、容易因為膚淺的讚美而滿足、容易受到無意義的批評或毫無實質的惡言傷害;它也經常太僵化、太固執,無法接受新鮮的主意。

心的訓練,最終是要讓我們成佛;但是相對上,它對於日常生活也有極大的影響。訓練自心的目的之一,就是讓我們自在地使用它,例如,如果你的心經過良好的訓練,就能在完全憤怒的狀況中調整心理,對於那個生氣的物件生起大慈,這就是所謂超然之力。訓練心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能使用心更大的部分。目前,你只用了心的一小部分,就連這一小部分也被各種愚鈍和煩惱所削弱。如果你訓練自己的心,就能讓心的功用全部歸你所有並自由控制,你就可以具有創造性、耐心,具有藝術天分,或任何你想要的。那麼,即使你的身體老化,頭禿膚皺,而你的心仍然繼續成長、更有活力。

你訓練身體,只能利益此生;訓練心,就能帶到後世。人死的時候,很自然地會在此生與來生之間承受某種震撼而讓人有些混亂,就像頭部受到撞擊會使記憶暫時喪失一樣。但是,心的訓練是對無形的東西作無形的訓練;因此,形相的破壞,例如火葬、土葬等,並不能消滅它。讓心寂靜或調伏自心,是訓練心的另一種描述。當我們生氣、興奮或處於任何強烈情緒中的時候,我們就會失去自制,完全被吞沒掉。通常,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經被情緒佔據了;就算是知道,甚至於情緒爆發前就已經知道,我們仍然無力阻止它的氾濫。一般常識都告訴我們,太多的憤怒對健康不好、嫉妒只會增加問題,但是由於我們的心未受訓練,因此這些情緒仍然把我們變成了它的玩偶。

我們的心被慣壞了,很狂野、很粗糙,其中大部分對我們都非常陌生,幾乎就像未經探尋的蠻荒之地。我們對於自心所知既少,又無法控制;不止任何短暫的煩惱都能佔據心,甚至連記憶等心理本有的工具,在我們需要時,也無法依賴它們。有的時候,即使你急得要死,也無法想起某個電話號碼或地址;這是因為從你得到那個電話號碼到努力去想起它之間,已經出現了太多的其他念頭,你的心裡麻木或一片空白,什麼也記不起來。同樣地,這也是由於心沒有受過訓練,就好像心完全不屬於自己,而是個分離的實體——它忽視你的希望,愛到哪兒就到哪兒,做它想做的事。如果你的心有任何主人的話,那就是煩惱“自我”了。

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佛教裡,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,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,就像悉達多太子曾經做過的那樣。不過這種解釋容易把尚未準備好的人嚇跑,佛陀並不打算剃光每個追隨者的腦袋。
對於生活在城市裡,喝瓶裝水,每天坐捷運上下班的人來說,悉達多的出離在多數時候只是一種遙遠的夢想,這些人可能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。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話,你可能只能在這樣的環境裡修,在地鐵裡,在公司裡,在下班的路上,在晚飯之後。但你同樣可以出離,要知道,出離心並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。
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,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: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,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,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,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。
如果是的話,那麼你就從這裡出離了。你需要出離的東西很多,並不只是不抽煙不喝酒或不打牌,那只是開始。

所謂出離,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。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,它就失去了指揮擺佈你的能力,你也就獲得了自由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你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,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。我這裡所說的所有的事物當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,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。例如,如果你看到一個觀點,這個觀點令你不舒服,那麼說明你執著於一個相反的觀點。這個觀點奴役著你,所以你會不舒服。這樣的事情也應該出離。不管這個相反的觀點正確與否,或是誰所說,如果他可以讓你不舒服,那你已經被攻陷,你都應該從那裡出離。應該指出的是,佛教所有的觀點都是為了破除另一些觀點而出現,但它不應該成為你的新主人,你也許經常會變得很生氣,那是因為你的生活裡總是出現與你所預期的相反的東西。例如,你請的臨時工可能讓你非常不舒服,僅僅是因為她擦桌子的方式與你不同,你很不喜歡她那種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。甚至有時候你在街上看見一些打扮誇張、把頭髮染成綠色的人也會生氣。那是因為你執著於古老的審美觀。

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習氣就是一部手機,它需要不停地充電,是什麼在給我們的習氣一再充電呢?有一種自動手錶你只要一直運動它就有動力。

是什麼讓我們的習氣一直有動力呢?就是分心散亂。分心散亂就是真正的罪惡力量的儲存。它讓習氣活的非常好,呼吸非常健康。我們要做的是讓習氣有點饑餓,讓習氣體力不好,忘記事情,餓得沒有能量。我們如何讓習氣饑餓,讓它混亂呢?就是禪定。

我們的目的是減弱習氣的能量,我們怎麼做?不要分心散亂。

那麼怎麼辦的到呢?現在我們來練習,不要坐直,不要做傳統打坐的手勢。只要覺知自己在做什麼就好了。你可以斜坐、可以挖鼻孔,想著我要去廁所等等,禪定就是這麼簡單。這是經典支撐的,不是我發明的。再做個正式的、嚴肅的、坐直的打坐,你的心在覺知。初學者不要坐太久;那些對禪定很興奮的人,不要坐很久。如果你想坐,你可以坐很多次短的禪坐。在30-40秒的過程中,也許你聽到空調聲或者其他的聲音,在某種程度上講,這樣減低了很多分心散亂。

再來一次,用隨便坐的方式,不要坐直,我們用眼睛看前面人的後腦,看臺上翻譯的人,或者看地面,看的時候不要分別,不要貼標籤,只要看著。在計程車上也可以坐,不要坐直,只要看著行人走過,不要被逮到,不要定義,不要貼標籤,短的,不要坐太久。

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教談平常心,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區別是什麼?“平常”這個詞的用法取決於不同的事件,有時我們用“平常”這個詞表達“無為”的意思。這一點上,就像許多中國哲學家,比如老子。順其自然,不東西馳逐,不四處找尋,只是如其本然,類似於此。在這個語境中,甚至還有一種修持在內——禪修。舉例來說,一位僧人坐在他的老師面前禪修。正在他禪修的當時,他想到了一個美女。

如果他處在較低的法道,他就不應該去想美女,必須立刻斷除這個念頭。
可是在較高的法道,當出現美女的形象時,他不會試圖去斷除念頭。

如果他想“我正坐在老師面前,不能想這些”,那麼他正在試圖造作一顆不平常的心;他沒有如其本然,一切如常。他應該只是去觀察他的心,不放棄也不迎取。不放棄並不表示他被允許去對一個想像中的美女產生幻想,事實上那還比較容易做到。

較為困難的是當愛、慈悲與虔誠這種善念生起時,能去做“不造作”的禪修。當產生這些善念時,人們就變得很興奮,保留它、珍惜它、記住它;不願意放下(不造作)、不再只是觀察,而那就不再是平常心了。

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事實上,越深奧的教法越單純。單純之所以是個大挑戰,是因為你沒辦法經由學習、討論和研究來破解它。你越努力嘗試,它就變得越複雜,就像一杯泥水,你越攪動它就越渾濁,越稠密。

雖然我們抱怨複雜性,其實人類在某種程度上熱衷於複雜性。經歷了事情的複雜性能讓我們覺得自己成就了某些事情。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在做些什麼。

比如說,證悟這樣一個大概念實際上是一個很單純的覺醒的狀態。其實它與光環,到處放光, 或托起整個宇宙的能力等等毫不相干。這就是我所說的複雜性,這就是我們如何把事情複雜化的。

那麼,覺醒什麼?覺醒到真理。就好比是直到你知道黃油有害健康這樣一個簡單的真理,否則你會一直食用它,然後你會遭受那個後果。

一旦你知道了,那麼你就能覺醒到,至少是從智識的層面覺醒到。但是實際上和從情感上確實做到放棄黃油,當然是另一回事。因為我們吃了這麼多的黃油,去掉吃黃油的習慣會很困難。

文章標籤

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教徒主要的兩件事:第一件是慈悲心,第二件是成佛的信心。

我們要談慈悲的方式,並不是神的一種力量,也不認為慈悲是只有佛才具備的特性,要瞭解慈悲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特質,然而慈悲常被佛教徒忽略。

或許是因空性非常的風尚,所以慈悲的聲望就越來越低;

談到空性會令人很愉快,但談到慈悲就令人感覺有很大的責任感。

每一個人都談自己的權利是什麼,身為被自由寵壞的現代人,我們經常談言論自由、出版自由及各種自由;我們談了很多的權利,卻很少人談到自己的責任,這就是人道漸衰落的原因。

文章標籤

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修行的場所在哪裡都無妨,所以試著不要過分挑剔。否則,你會為了安排正確的修行條件,而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花在枝微末節上,卻沒有時間修持。

龍欽巴曾說,在山頂上,我們的心自然而然會較為清晰,因此較容易平息心理上的昏沉。

所以,如果你有機會在山上修行,而且接受過觀想、“止觀”的教授,那麼就應該做這些修持。他還說,在岩石崎區的地方思惟無常是有益的。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在心中生起對“輪迴是苦”的悲傷感。因此,岩洞是修持“止”、“觀”的好地方。

安坐在流水邊上,能夠對激發出離心與厭離輪迴的修持,培養出迫切感;

在墓地修行,則會非常迅速地帶來許多加持與大成就。

文章標籤

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你是否忙碌到連喝一杯卡布奇諾的時間也沒有?

如果不是,那你就找到禪修的時間了!
試著來做這樣的練習:為你每週一次的卡布奇諾禪修,選擇一個固定日期和時間。點一杯卡布奇諾,或者你喜歡的其他飲品。把杯子舉到唇邊,聞一聞咖啡的香味,當溫暖誘人的咖啡從你的喉間滑下時候,對這一刻感到驚歎!

你剛完成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。

因為,萬一天花板塌下來了呢?或者你突然停止呼吸了呢?如此一來,你就會錯過你的卡布奇諾時刻。但是,你就在那裡,仿佛只是為了那一刻。繼續慢慢的飲用,你通常可能五口就喝完了一杯咖啡,現在試著小口喝,分十或者十五小口,給自己充足的時間,從容地喝。看著你杯子裡的咖啡不斷減少,同時記得前一刻杯子裡的奶泡還滿到杯沿。觀察杯子裡的卡布奇諾正慢慢減少,而你的胃越來越飽滿。你剛剛品嘗的溫暖誘人的飲品現在正在你的胃裡消化,並很快就會穿過你的身體,成為一種難聞的黃色液體。你會忘記這杯卡布奇諾,根本不會再去想曾經從杯子裡品嘗了什麼。

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禮儀基本上是儀式的一種,它受限於不同的習俗與文化,因此有多種的形態與目的。

禮儀可以是好的,但它也可能變得非常繁複而遮蔽了更重要的東西。

密勒日巴說:「如果我生病時沒人聞問;如果我死亡時沒人哭泣;如果我能獨自死在僻靜的閉關處,那麼,身為瑜伽士,我會非常滿意。」他對於別人對他鞠躬多深、他的墓碑石多大,都毫無興趣。這是大修行者的態度,他們不在乎外在的展現,也不需要社交禮儀。

在密勒日巴和瑪爾巴之間,也沒有什麼禮儀或成規。瑪爾巴不需要戴著華麗的頂冠或從事虛假的遊戲來讓弟子感到開心。密勒日巴也從來不做任何虛假的遊戲來取悅上師。但今天,如果有導師暗示要採取瑪爾巴對待密勒日巴的方法,他就會即刻失去弟子。

在不丹,對上師尊崇的修持,幾乎僅剩形式上的行禮如儀了。不丹人認為他們都必須彎腰鞠躬並接受加持,結果他們幾乎對任何人,即使對方與仁波切或喇嘛幾乎都沾不上邊,也要彎腰鞠躬。通常,喇嘛在法會上或重要的送往迎來時,會將手放在人們的頭頂上,但現在已經變得過度氾濫。人們在每個早晨、每個傍晚,或每次喇嘛離開一下,就要接受加持。

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“自我”永遠在欺騙我們去追求未來,我們思考著明天或明年要做些什麼事、計畫退休的生活、孩子還沒出生就先擔心自己能為他們做些什麼。
“自我”永遠試著去迎合別人,並希望別人迎合它,把它自己的所求所需都看得很嚴重。

其實你要做的事就是稍微偏離“自我”的要求,那即是出離。

例如,你通常在咖啡中加兩塊糖,但是你知道自己也許明天或下一刻就會死去,可能沒有機會喝一口咖啡,如果同事不小心在你咖啡中加了四塊糖,你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,你會真心誠意地說:“沒關係!”
心中是這麼想: 你並不是希望別人認為你是個好人,只不過你不認為這是生命中的大事。

文章標籤

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“自我”永遠在欺騙我們去追求未來,我們思考著明天或明年要做些什麼事、計畫退休的生活、孩子還沒出生就先擔心自己能為他們做些什麼。
“自我”永遠試著去迎合別人,並希望別人迎合它,把它自己的所求所需都看得很嚴重。

其實你要做的事就是稍微偏離“自我”的要求,那即是出離。

例如,你通常在咖啡中加兩塊糖,但是你知道自己也許明天或下一刻就會死去,可能沒有機會喝一口咖啡,如果同事不小心在你咖啡中加了四塊糖,你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,你會真心誠意地說:「沒關係!」
心中是這麼想: 你並不是希望別人認為你是個好人,只不過你不認為這是生命中的大事。

文章標籤

極簡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